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成人免费无码H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国产免费A∨在线播放

人民網
人民網>>國際

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未來會更加光明(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2018年08月16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賽義德·哈桑·賈維德。
  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圖②:蘇更。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圖③:伊戈爾·利特文。
  資料圖片
  圖④:2016年,恩里克·波薩達·卡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其有關中國的著作。
  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帶給中國全方位改變

  賽義德·哈桑·賈維德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從新加坡到德國,與中國相關的話題出現在幾乎每一次重要的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大多數西方人并未真正了解中國,這促使我決定寫一本書,講述真實客觀的中國。在我擔任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期間,我在柏林出版了《中國人軟實力代碼》一書。我希望告訴讀者,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所推崇的正直、善良、熱忱、執著等價值觀念,推動著今日中國不斷向前。這些價值理念,也成為理解中國發展的最重要出發點。

  1980年,我第一次被派往中國,擔任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三等秘書。那時,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盡管第三世界國家都對中國抱有期待,但誰都知道,克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挑戰來謀發展有多不易。

  中國人有著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這樣一個崇尚“多做少說”的民族,只要找準了方向,就一定能成功。1987年我離任回國時,中國經濟已經釋放出巨大活力。我預料到這片土地將會迎來大發展,卻沒想到發展的速度會如此之快。

  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并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年,我以公使銜參贊身份再次回到北京常駐。這座城市的現代與繁華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沒有經歷過與之前的對比,或許就難以理解“天翻地覆”這個成語的含義。

  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高瞻遠矚的領導者在關鍵時刻指明前行的方向。改革開放是偉大的決策,折射著中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40年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保持長期穩定,這決定了中國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證政策的連貫性,并使政策得以高效貫徹實施。

  過去40年里中國在國家治理層面的經驗值得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學習。改革開放使中國政府的治理水平與行政效率不斷提高。

  20世紀80年代,我為了購買一輛車,前后花費3個多月,才辦完一系列繁復的手續。2001年再次回到中國時,我拒絕了秘書代辦購車手續的提議。我想起了20年前的那次經歷,決定自己去看一看,經濟上迎來大發展的中國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讓我意外的是,汽車銷售店的工作人員非常友善熱心,全部流程只用了一個多小時。那一刻我切切實實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改變是全方位的。

  如今,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愿意與世界分享自己改革開放的發展紅利,愿意肩負起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形勢下,努力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這不僅表現在經濟體量上,更體現在其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上。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中國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中國的成功也堅定了各國后發趕超的發展信心。

  這40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和建設成就遠遠超出我的預計,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我堅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未來會更加光明。

  (作者為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丁雪真采訪整理)

  

  一帶一路倡議

  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

  伊戈爾·利特文

  26年前,我進入烏克蘭外交部工作,開始與中國結緣。這些年來,我曾擔任烏克蘭外交部地區司司長分管對華事務,也曾作為烏克蘭駐華大使在中國長期工作。近年來我又作為商界代表頻繁往返于烏中兩國之間。可以說關注中國、了解中國和發展對華合作不僅是我的職業需要,也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中國生活了近5年,曾訪問中國幾十次,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就實實在在發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來華訪問時,下了飛機要坐很長時間的汽車才能到達市里。1993年,北京建成了機場高速,往返機場變得很方便。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乘飛機出行的旅客人數激增,我又見證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兩次巨變:1999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空樞紐——3號航站樓落成啟用。

  如今,航空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主要出行方式,北京的機場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發展。現在一個全新的機場正在北京南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明年這個世界級的綜合交通樞紐將投入運營,成為北京新的地標性建筑。一國首都的機場往往被稱為“國門”,是展示國家形象的第一窗口。在我看來,中國“國門”在過去幾十年間的發展變化,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進步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我曾觀看過兩次中國的盛大閱兵式。一次是在1999年,我作為烏克蘭駐華大使,在天安門觀禮臺觀看了被稱為“世紀大閱兵”的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慶閱兵。另一次是2015年,我在北京出差期間,全程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的電視直播。這兩場閱兵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武器裝備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軍隊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2001年,我卸任烏克蘭駐華大使后,繼續為發展烏中關系而努力工作。我在各種場合都呼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我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許多國家都在學習和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過去40年,中國政府和人民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發展成就,他們既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又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人民信任政府,政府關心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給中國和世界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烏克蘭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烏中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巨大。2010年,烏克蘭工商會與中國貿促會共同成立烏克蘭—中國聯合商務理事會。

  4年前,我在烏克蘭媒體上提出烏中加強經貿合作的5點建議:促進烏中兩國簽證便利化、大力發展兩國旅游合作、加強雙方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推動落實雙方已達成的各項協議、大力培養熟悉對華事務的人才。如今,我的這些建議不少已被烏克蘭政府采納,變成了現實。我相信,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烏中兩國的務實合作將結下更豐碩的果實。

  (作者為烏克蘭前駐華大使,本報記者譚武軍采訪整理)

  

  中國用40年創造了一個奇跡

  蘇 更

  2013年初到2017年底,我擔任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在5年時間里,我訪遍了中國幾乎所有省級行政區,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同當地官員和各界人士進行深入交流,探尋中國快速發展的秘訣。

  回溯四十載春秋,不難看出,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唯一道路,也是中國發展成功的最大秘訣。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976年底,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2.6%,很多農民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探索,最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可以說,改革開放是一項偉大的決策,它徹底改變了中國。

  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0年來,中國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我去過青海的許多偏遠地區,目睹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獲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強,農村兒童的輟學率也大幅下降。在城市,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和私家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良好教育,中國的大學都在向著世界前列水平邁進。

  其次,國民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1978年以來,中國的人均收入開始顯著增加,這對于促進國內外投資產生了積極影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大國,中國普通民眾的購買力也在迅速增強。良好的經濟和投資環境將有助于中國吸引更多投資,讓全世界一起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再次,中國的制造業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包括鋼鐵、水泥、鋁和精煉銅等。2016年,中國制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額飆升至1337億美元,為全球最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831億美元,僅次于美國。近年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高科技產業穩步推進。

  最后,中國同全世界分享發展經驗。過去40年中,改革開放浪潮下的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穩定發展勢頭仍在繼續,不斷推動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進步。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與東盟國家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中國與世界分享自己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促進全球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和民心等領域的互聯互通。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快速發展,與習近平主席的英明領導密不可分,他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充滿著東方智慧。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有力表明,適合自己國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三條重要因素值得關注:一是政治制度的長期穩定性;二是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三是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如今,中國的發展牽動著世界的目光,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作者為印度尼西亞前駐華大使,本報記者趙益普采訪整理)

  

  多姿多彩正成為中國的標志

  恩里克·波薩達·卡諾

  我曾4次到訪中國,在中國工作生活累計長達17年,擔任過哥倫比亞駐中國大使館領事、公使銜參贊、代辦等職務,也曾在中央編譯局工作。今昔對比,我更加欽佩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來之不易。

  上世紀70年代末,我與一位哥倫比亞工程師在北京郊區游覽時,他滿心狐疑地問:“中國的城市在哪里?”那個年代的首都形象與今天的大都市很不相同。當時的城市范圍不大,建筑大多是幾層高的灰色磚墻樓房;今天的北京,建成區面積達1400多平方公里,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國家體育場、國家大劇院等建筑設計時尚前衛、大膽奔放。總之,“灰色”已經過去,多姿多彩正成為中國的標志。

  中國的“多彩”是方方面面的。經濟上,從外商直接投資近乎為零的貧窮國家之一,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還在40年時間里帶領7億多人脫貧,占全球脫貧人口總數的70%。

  如果把教育作為最能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因素,中國過去40年來更是亮點紛呈。中國的小學凈入學率已升至99.9%。中國學生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績位居世界前列。高校排名也有顯著進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進入了世界前100名。

  在科技創新方面,這個“亞洲巨人”大放異彩。近年我所知道的大工程就有用以探尋宇宙奧秘的世界最大天文望遠鏡、以“豬角膜”為原料的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術、時速可超過400公里的“復興號”高速列車、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等等。中國的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提高,在研究人員數量、專利申請數量等諸多領域,中國均取得了巨大進步。

  在文化領域,中國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過去14年來,中國在世界上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孔子課堂。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為促進中外交流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發揮了作用。

  我與中國的緣分也大多在語言領域。在中國工作期間,我大部分時間是以中央編譯局外國專家的身份參與《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鄧小平文選》等書籍西班牙語版的翻譯工作。回國后我一直在哥倫比亞從事漢語教學研究工作。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何能取得如此多姿多彩的成就?除了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理念上的堅定不移之外,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也舉足輕重。這一點,似乎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第二次來華后就有了明確答案。當時,我和中國人民一起經歷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國人民展現出了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眾志成城、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這樣的民族,注定是無往不勝的。

  (作者為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亞太觀察中心主任和孔子學院哥方院長,本報記者陳效衛采訪整理)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6日 23 版)

(責編:陶穩(實習生)、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